真谛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常识 >

明末历争中,《崇祯历书》为何全胜?学者:西方传教士删改了历史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8-19 17:16:36    

明朝晚期,不少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带来了一些西方知识,史学界称之为“西学东渐”,而“西学东渐”在当时的代表是《崇祯历书》。

根据《明史》记载,崇祯年间的中国传统天文历书,和传教士参与编写的《崇祯历书》前后有过八次预测交食的较量,结果是西洋历法八次全胜,分别在1629年、1631年、1634年(当年两次交食,还有一次此书没有记载)、1635年(两次)、1636年、1637年、1643年,每一次都是“与天密合”,中国传统天文学方法则全军覆没。

自《明史》以来,人们对此更是深信不疑,坚信明朝晚期中国天文学已经大幅度落后于西方。然而,中科院学者考证却指出,并非中国传统天文学一败涂地,而是西方传教士使用了“不光彩”的手段,别有用心地篡改了一段历史,所以西洋历法才会次次“与天密合”。

明末历争起因

由于天体运动会有细微改变,如果历书一直不变的话,数百年下来累积的误差就越来越大,因此古代王朝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修历。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历代对历法要求越来越高,“汉以前差以日计,唐以前差以时计,宋元以来差以刻计”,到明代试图实现“差以分计”。

明朝末年,为了解决《大统历》中对交食(日食、月食等)预报经常失误的问题,于是在1629年(崇祯二年)徐光启申请改革历法。不过,徐光启采用的是西方计算法,自然会遭到传统力量的反对,因此崇祯提出“西法不妨于兼收,诸家务取而参合”。但实际上由于各家观点差距较大,最终各行其是,主要形成了徐光启的西局、钦天监的大统、魏文魁的东局分布编修历书,史称“明末历争”。其中,魏文魁本是布衣,他全力攻击“西法”,一时也颇有影响,于是被任命编修历书。

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拨人马各自修历,又各不相让,都说自己的最准确,那么最朴素的办法就是让他们预测交食时间。根据《明史》记载,八次预测中西洋历法全部胜出,自然是最为精准、最为先进的历书,将中国传统历法远远甩在了身后。然而,保存的明清版本相关书籍显示,以汤若望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别有用心地篡改了历史,接下来以被“遗漏"的交食——崇祯七年三月(1634年)日食预测为例。

崇祯七年三月日食

崇祯七年三月的日食,是当时北京可见的最大食分日食,按理说是检验各家历法准不准确的试金石,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清代时刊行的《西洋新法历书》却没有记载。

清朝之后,汤若望将《崇祯历书》进行了删改,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都包含《治历缘起》、《古今交食考》等内容。其中,明代《治历缘起》有12卷,清代的只有8卷。

明代版《治历缘起》中,礼部尚书李康先奏报“京师顺天府见食六分二秒”等。当时,徐光启于1633年去世,李天经一时没有到任,导致西局无人管理,后来拖到交食前不到一个月,才由罗雅谷、汤若望推算完成,李康先奏报给崇祯。

清代版《治历缘起》中,没有崇祯七年三月交食的记录。不过,其中记载的崇祯圣旨说到:“日食初亏、复圆时刻方向皆与大统历合,其食甚时刻及分数,魏文魁所推为合,既互有合处,端绪可寻,速着催李天经到京,会同悉心讲究,仍临期详加测验,务求画一,以裨历法。魏文魁即着详叩具奏,钦此。”原文没有说明崇祯针对的是哪一次日食,没头没脑的一句话,但根据前后文推算,如今学者确定其讲述的崇祯七年日食。

因此从以上记载来看,在崇祯七年的日食预测中,西方历法计算出的数据误差太大,魏文魁的“食分”计算方法更为准确的,其他数据大统历更准确。下图源自《被“遗漏"的交食:传教士对崇祯改历时期交食记录的选择性删除》一文,学者根据当时数据重新计算的结果。

传教士删改历史

显然,崇祯七年三月的这次日食预测,被别有用心删除的背后,原因在于西洋历法失败,中国传统历法胜利了。

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崇祯年间,北京可见的日食有8次、月食有16次,总计24次之多。按照当时规定,在交食发生之前,各方要将推算结果上交,然后比对谁更精确。但对比各方文献却发现,在清代版《治历缘起》中,却有10次交食记录被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删除。

西方传教士删除这些记录的原因,无非是他们预测的不准确。1634年崇祯历书编写完毕,之后十年崇祯一直没有正式刊行的原因,不是明朝保守派反对,思想过于顽固,而是在与中国传统历法的较量中,至少西洋历法没有表现出什么优势,甚至可以说还不如中国传统历法精准。因此,崇祯要求中西合力互相参考是非常正确的观点。

其实,从徐光启的奏折来看,当时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传教士们编修的历书,至少不太可能是“全胜战绩”。崇祯三年,徐光启说当时“今虽功绪伊始,未有全书定法”,还没有确定制历的思路,后来只是在西方天文书现成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地理位置、用历习惯等“加减推算”修正,之后是“约略推算”、“揣摩推算”、“未全备”、“为期尚远”等,直到他去世的崇祯六年才说“臣等新局诸臣所修《交食历》稿,业已就绪,谨依法推步”。因此,即便西洋历法比中国先进,但放到中国来推算的话,出现诸多预测失败也是正常的。

然而,无论是上述的10次交食预测,还是徐光启的实话实说等等,几乎只要是不利于西洋历法的证据,在清朝《西洋新法历书》中都被删除。钦天监大统历、魏文魁的所有奏报记录,也几乎都神秘消失了,尤其是魏文魁,几乎没有什么史料记载,原因何在?

汤若望删除这些记录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西洋历法预测不准确,会动摇西洋历法在中国的推广,以及动摇传教士在中国的地位,乃至影响到他们的传教,于是汤若望等传教士就删除了大量不利的证据。

需要说明的是,学者潘鼐在整理《崇祯历书》时发现,不同藏本的缺页现象非常普遍,而且还非常神奇的存在“不同藏本均缺同一页的现象”。因此,在刊刻《崇祯历书》过程中,西方传教士极有可能就动过手脚,删除过一些内容,目的是为了隐藏不利于西洋历法的证据。

南怀仁揭开真相

通过删改历史的办法,欺骗清朝君臣,西方传教士成功地维持了“西法先进”的形象。多年之后,传教士南怀仁满怀得意的心情写下了一段“感谢仁慈的神”的文字:

即便是欧洲最著名的天文学家的表格和计算,常常都会出现与实际观测到的天象之间的巨大差异。每当细细思量此事,我并不怀疑,正是由于上帝格外的恩惠,在中国人把我们的天文学和计算同天体运动进行比较的这么多年中,竟然没有发现有丝毫的差池!我坚持认为,这是因为神的仁慈掩盖了任何可能的误差:通过观测者的粗心、阴云或者上天对我们某种类似的骄纵,因为它要让一切朝有利于我们宗教的方向扭转。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康熙不放心汉人执掌钦天监,将之交给西方传教士,结果传教士在每一次提交交食观测数据时,都是按照之前的预报结果抄写,成功的欺骗了康熙,最后还塑造了西洋历法无比精准的形象。

当然,传教士也翻过车,在康熙十年、康熙二十九年发生“当食不食”的严重错误。“当食不食”属于重大失误,所以无法补救,但如果误差即便大一点,传教士还是可以通过上述办法补救的。

关于明末清初,中国天文学与西方天文学的差距到底有多大,笔者不敢妄言,但从西方传教士删改的上述历史来看,至少可以说当时中西方天文学差距并不大。但由于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卑劣的删改历史、大肆污蔑中国天文学者,以及《明史》不负责任地记载,导致如今还有很多人误以为中国传统天文学已经大幅度落后于西方。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