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谛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常识 >

仁义的意思是什么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11 09:35:46    

什么是仁、 义?

首先, 讲一下“仁” 的涵义及其演变。
一、 仁
儒家的核心观念“仁” 在春秋时期已经产生, 但本来并无专字, 与人类之“人”字相通, 表示“像人那样”、“人具有的一种德性”。 因此, 中庸说: “仁者人也。”

在《诗经》的一些诗篇中,“仁”字所指的就是所吟诵人物的美德。《诗经· 郑风· 叔于田》 曰: “洵美且仁” ,《诗经· 齐风· 卢令》 曰: “其人美且仁” 。 仁与外在的美并称, 可见仁是指一种内在的美德。

孔子将仁定义为人的一种内在德性,赋予其全德的地位, 并以礼、 爱、 恕等阐释仁的内涵。 此时“仁” 字的字形尚未从“人” 字中分化、 独立出来。


孔子之后, 子思、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仁” 的内涵, 这突出地表现在对“仁” 的来源、 仁何以发生进行追问。

孟子把仁建立在宗法的亲亲原则之上, 重视爱亲, 他还发明了仁义礼智四德的说法, 将恻隐之心说成“仁之端”。

子思学派则将仁的来源归因于身体, 意指身体是仁这种情感发生的根据, 人由于爱自身, 推己及人, 故能产生爱他人的感情。

为了对应仁的这种新内涵, 子思学派创造出身心之仁的字, 其中包含着一种身体——心性逻辑。

到了汉代, 身心之仁字演化为二人之仁。 许慎《说文》 讲: 仁, 亲也。 从人从二。 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 以人意相存问之言。 汉儒强调仁的“爱人” 涵义,

对仁的内在性不太在意, 董仲舒甚至把仁说成是外在的, 与人交往的一种原则。此处的“仁” 偏于外部性, 相当于礼。


庞朴先生在《“仁” 字臆断》 一文中说:“新的领域孕育出新的理论, 新的理论锻造出新的术语, 新的术语有时会需要新的文字, 一个仁字的变化, 反映了儒学史上的一次大改观”。


二、 义
义字, 《说文解字》 解释说: “義, 己之威仪也。 从我羊。” 我, 是古代一种兵器, 类似戈, 在“我” 兵器上插上羊头装饰, 表示一种威仪, 这就是义的本义。

后来, 古人为义这个威仪的意思创造了另一个字“仪” 字来表示。 有仪而可象谓之義。

義之本义是说威仪、 礼容各得其宜。 礼容适宜进一步引申为善的意思。 从义之字多含宜义, 如议, 论事之宜; 仪, 得事之宜; 羲, 得气之宜; 牺(犧),祭祀之宜。

孟子与告子曾就义的问题展开辩论, 告子说仁内义外, 孟子说仁义均由内而发出。

到了汉代, 董仲舒则反而认为仁外义内, 他主张, 仁是对他人的仁爱, 义是对己的自审, 仁是用来仁安人的, 义是用来正我的: “爱在人, 谓之仁, 义在我, 谓之义”,“宜在我者, 而后可以称义, 故言义者, 合我与宜以为一言, 以此操之, 义之为言我也。”

实则, 仁出于内, 义是仁在事上发出后, 对其是否适宜的衡量裁断, 为内外相交之物。


三、 仁义
下面说一说仁与义的关系。

孟子把仁比作人心、 安宅, 把义比作人之正路。

他说: “仁者, 人心也, 义者, 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有,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又说: “仁, 人之安宅也; 义, 人之正路也。” 安宅为本, 但人不仅仅需要安宅,也需要能走出来的正路, 仁心通过正路适宜地发作出来, 以成就仁, 发出的过程就是“义”, 这就是所谓的“居仁由义”。

仁离开了义, 就不能成为仁; 同样, 义离开了仁, 也不能成为义。 但以此观之, 路是有世事变迁、 古今之不同的, 不同的时代, 对何为“义” 的定义会有差异, 仁则无不同。

孟子还说:“仁之于父子也, 义之于君臣也, 礼之于宾主也, 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 命也。”, 仁是父子之间自然的亲情, 而义则是君臣之间的大义。君臣之间, 要讲究合义不合义, 合义则留, 不合义则去, 这与父子之仁是有区别的, 义不如仁那么不假思索。

朱熹认为, 仁属阳, 义属阴。 仁主发动而言, 义主收敛而言, 仁与义是一种体用关系。 总的来说, 仁为义之体, 义为仁之用, 但有时, 仁义也互为体用, 并且, 从某些方面来说, 仁义也可看做同一物之两面:“义之严肃, 即是仁底收敛。” 仁是春天生意, 主生长; 义是秋天之万物成熟、 收割,主裁断。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