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谛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无人问津”到“绿色宝藏”!山东商人陈守良扎根毕节种植苔藓年产值超3000万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20 12:54:00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代诗人袁枚笔下的苔藓,如今在毕节找到了新的生命力。

近日,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和织金县的温室大棚里,一片片青翠的苔藓犹如“绿毯”铺满了地面。

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苔藓种植基地。周婕 摄

“3月底,这些苔藓就成熟了,到时候基本发往省外,这批货价值200多万元。”在七星关区柏杨林智慧大棚,贵州良田花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守良笑着说,谁能想到曾经山野间无人问津的苔藓,能成为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这位扎根贵州多年的商人,最初是到毕节市织金县种植兰花。2019年,因疫情困守基地,他偶然发现苔藓在湿润环境中疯长,上网一查才发现这苔藓竟是生态修复、景观绿化的抢手货。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便试种了1万平方米,当年即盈利10万元。这一尝试让他意识到苔藓的巨大潜力。

群众在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苔藓种植基地务工。周婕 摄

“苔藓不仅具有稳固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态功能,还广泛应用于园艺绿化、生态修复、景观打造等领域,市场需求逐年攀升。”陈守良介绍。

“当初村里人听说我要种苔藓,都当我疯了!”山东汉子陈守良告诉记者:“起初村民都劝我不要种,说这东西山里到处都是,不值钱。没成想,这个不起眼得玩意儿,成了村民增收的好帮手。”

如今,陈守良创立的贵州良田花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在织金县建成5个苔藓基地,种植面积达600余亩,在七星关区建成5万平方米的苔藓产业园大棚,年产值突破3500万元,带动七星关区、织金县两地上百名群众增收。

织金县文丰村智慧农业生态谷温室大棚。夏民 摄

苔藓产业的成功,离不开对自然条件的精准把握。毕节市年均湿度达85%、水质纯净,加之山地资源丰富,为苔藓生长提供了天然“温床”。

“苔藓完全成熟大约用时4个月,理论上来说,一年能种植3季,但目前我们只掌握了种植两季的技术,攻克三季种植是我们未来一个主要方向。”陈守良介绍,公司已掌握青藓、小灰藓、大羽藓等15个品种的培育技术,算下来亩产值超5万元。

产业兴旺,最先受惠的是周边群众。在织金县马场镇文丰村,50余名村民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实现稳定就业,技术工种日薪可达150元。

织金县文丰村智慧农业生态谷温室大棚。夏民 摄

而在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搬迁居民吴琼靠着在苔藓产业园务工,如今每月都有3000多元工资。“以前看都不看一眼的东西,现在靠它挣钱,还学会了种植技术,未来我也想靠苔藓致富。”

随着生态价值持续释放,苔藓产业的未来图景愈发广阔。陈守良透露,公司正计划开发苔藓盆景、植物保鲜等深加工产品,并加速办理出口手续,计划将毕节苔藓推向国际市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夏民

编辑 胥芬芳

二审 李劼

三审 覃淋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