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谛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金正大输出“东方膜法” 海外样板工厂加速全球化布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3:54:00    

4月3日,在来自中国的金正大集团在欧洲打造的首个缓控释肥样板工厂——位于荷兰林葆省博恩市的德化荷兰公司办公楼内,金正大缓控释肥全球推广欧洲站启动。“这不仅是金正大国际化战略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国缓控释技术全球化的重要时刻。”金正大集团总裁万鹏在启动仪式上说。

缓控释肥作为高科技的生态肥料,包膜的开发是中外技术攻坚和赶超的核心。20年前,缓控释肥还是被欧美等发达国家实施技术封锁的“贵族肥料”;20年过去,如今,金正大集团依托20年持续打造的“东方膜法”,开始向全球输出技术和服务,用“一张膜”守护全球农业。

作为金正大全资子公司,尽管德化荷兰公司进入金正大集团不到10年,但如今无论是技术还是市场份额,已在欧洲控释肥生产领域稳居前三。这得益于金正大集团向其输出的领先的缓控释肥制造技术。“2006年金正大集团最早投产的缓控释肥达到产业化规模后,打破了国外垄断,我国才真正有了商品化、产业化的缓控释肥料。”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民介绍。

截至2024年,金正大与全国农技中心在全国28省(自治区)联合推广缓控释肥累计面积超过1.5亿亩。大量数据表明,使用缓控释肥,等量情况下,农作物平均增产10%以上;肥料减量20%-30%,农作物可以实现稳产,甚至增产。

围绕“一张膜”,金正大20年持续打磨迭代。2006年,金正大第一条缓控释肥工业化生产线投产。当时,金正大在膜材料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开发出成本相对低廉、控释性能较好的膜材料,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随着膜技术的进步,金正大的规模持续扩大。2012年7月,60万吨/年新型作物专用控释肥项目在金正大投产,标志着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企业在我国建成。

“传统包膜控释肥膜材主要来自石化产品,资源不可再生、价格高、对土壤环境有污染风险。”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杨越超介绍,为了解决这些短板,双方以发明膜材改性技术、生产工艺为突破口,攻克生物基材料成膜难、养分释放与作物吸收匹配度低等世界性难题,成功研发利用秸秆等天然生物基材料替代石化类膜材的控释肥新技术。

科技是金正大打造的“东方膜法”的强有力引擎。与缓控释肥的科技创新同步,金正大先后设立了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土肥高效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植物营养与新型肥料创制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成为其能够持续开展科技创新的发动机。

“二十年磨一剑,如今中国已成为了全球缓控释肥技术的领航者,以成熟高效的产业模式,为世界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中国样本。”金正大集团董事长李玉晓说。

从世界到中国,再从中国到世界,金正大从当年对标国际技术,到如今开启缓控释肥推广的全球行动,用“中国方案”“东方膜法”服务全球可持续农业。

“荷兰样板工厂的建设不仅是金正大技术出海的第一步,更是技术标准和产业模式输出在全球市场共享的创新示范,未来我们将以此为支点,让中国技术扎根世界田野,通过共享合作,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万鹏在缓控释肥全球推广欧洲站启动仪式上表示。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同的趋势,在欧盟,可持续农业是主要的环保议题,未来十年,包膜肥料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德化荷兰公司总经理Martin Dekker说。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