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谛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常识 >

孙承宗:明朝最后的硬汉一门忠烈,子孙二十一人全部战死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4 09:07:27    

大明一朝,历经百年,虽然有过不少辉煌,但晚期的农民起义与清军入关也把黎民百姓带进了水深火热之中,自“遵永大捷”后,明朝面对清军再没有取得过一次像样的胜利。

而“遵永大捷”的制造者,并不是英武盖世的武将,而是一位文臣出身,他就是被称为明末最强帝师,大明最后荣光的——孙承宗。

外财不富苦穷人

孙承宗自幼家境贫寒,懂事的他从来都不敢奢望自己也能进入私塾读书,但他的父母却认为,如果想要改变命运,就一定要读书,为了他能进私塾,全家人一起节衣缩食,才终于凑够了上学堂的钱。

孙承宗深知自己父母的不易,于是发奋努力,教书先生对他也十分喜欢,认为他是可塑之才,未来必成大器。

但先生的偏爱引起了其他学生的不满,他们便向教书先生告状,说私塾之中老是丢东西,而学生里就只有孙承宗家境最为贫穷,一致认为是他偷的。

先生当然不信,于是便将一锭银子故意掉在私塾门口,跟几个告状的学生一起在远处观察,不一会孙承宗来到私塾。

看到门口掉落的银子便捡了起来,只见他把银子拿走手中,端详了一会摇了摇头,喃喃道“外财不富苦穷人”,就把银子又放在原地,进到私塾里读书去了。

这件事情之后,同学都对孙承宗刮目相看,私塾先生更是被他的品格折服,于是倾囊相授,时常在课后单独为孙承宗补习。

年少的孙承宗不仅好学,而且天资过人,但私塾先生发现,相比于《四书》《五经》,孙承宗反而对兵法布阵更有兴趣,他时常拿着一本《孙子兵法》看的如痴如醉。

待到孙承宗成年,第一次参加科举就考中了秀才,他的才能被山西布政使房守士看中,将他留在府中负责给子女们授课。

后来房守士被被升为大同巡抚,孙承宗便随行到了大同,继续授课。

出任帝师,平步青云

大同在当时属于边关重镇,平日里孙承宗时常替戍边的老兵和下级军官给家里写信,很快便和他们打成一片。

闲聊时经常探讨边关防务、御敌战法,很快就对边关的军务了如指掌,在大同的五年里,孙承宗积累了丰富的边关作战知识与防守经验。

到了万历三十二年,孙承宗离开大同,再次参加科考,这次他高中进士第二名,被封为翰林院编修,在翰林院沉浮了10余年之后,万历四十八年,明熹宗朱由校继位,孙承宗被任命为帝师,负责教授朱由校。

朱由校被后人称为“木匠皇帝”,因为他最大的爱好是做木匠活,而他确实也极具天赋,经他改良的木制器具均精巧绝伦,出人意料。

但就是这么一个贪玩贪玩爱闹的皇帝,却对孙承宗极其敬重。

孙承宗讲课不拘泥死板,天文地理、野史趣闻,总是信手拈来,朱由校从来都不直呼孙承宗的名字,而是一直称他为“吾师”,

在朱由校登基后,孙承宗一路高升,由五品小官,一路升至兵部尚书,进入内阁,成为东阁大学士!

督军辽东,建筑防线

天启二年,山海关一位年轻的监军上书朱由校,认为“辽东经略”王在晋的山海关防御策略有误,请朝廷决断。

内阁首辅叶向高认为,边防重事岂能儿戏,必须派人前去实地勘察定论。

本就熟悉边防防护的孙承宗自告奋勇,朱由校一看老师主动前去边关,欣然应允。

孙承宗来到山海关后,发现王在晋准备在八里铺旧城前面建造一座新城,抵御清军,于是把王在晋叫来问话:

“八里铺新城建好之后,你是准备将旧城四万兵马调来新城吗?”

“我准备再派四万人马镇守新城”王在晋回复道。

“那小小的八里铺,前后就有八万士兵驻扎,西北方面怎么办?不派人去了吗?”孙承宗怒斥道

“新城后面就是旧城,之前在旧城前面埋放的地雷怎么办?现在是对付敌人的还是对付我们自己人的?

如果新城能守住,还要旧城做什么,如果守不住,士兵败退下来,旧城开门接收,那么敌人就可以趁虚而入,

如果旧城禁闭城门,那就只能眼看新城的将士们被清军屠戮,这些事情你想过没有!”

孙承宗连珠炮一般的发问,王在晋哆哆嗦嗦的解释道

“我准备在山上修建三座营寨,如果新城败退,士兵可以退到寨子中继续......”

“满嘴的胡言乱语!”

孙承宗粗暴的打断了王在晋的话,“新城还未修建就想专门修建营寨接收新城溃败的士兵?

还没战斗就想怎么逃跑,这种心态来镇守边关,京都还会有安宁之日吗?”

这几句话说的王在晋哑口无言,孙承宗又把之前上书的监军叫来,询问他的想法,监军建议应该将重点防御点设置在宁远,孙承宗在地图前踱步许久,最后一拍桌案:“就在宁远设防!”

而这位年轻的监军,就是在后世文学、影视作品中无数次出现的,大明最后的将星——袁崇焕!

孙承宗回京后上书朱由校,罢免了王在晋,做了一年充足的准备后,

第二年八月,孙承宗从国库领走80万钱,并配尚方宝剑,再次督师蓟辽!

此次到任之后,孙承宗开始整顿军纪,遣回了一批不符合条件的士兵,并采用了袁崇焕的建议,

在山海关、宁远、锦州打造了一条抵御清军的钢铁防线,其中以锦州为前头堡,宁远为中轴,山海关为后盾,中间又建造多个堡垒,使这三地形成联防之势!

皇太极曾经亲自前往宁、锦侦察,看到明军在大修土木,不以为意,却不曾想,这道关宁锦防线,就如一道铁闸,在未来数年间,让清军无功而返。

潮起潮落,官海沉浮

此时身在边关的孙承宗位高权重,明熹宗朱由校又对他信任有加,这份君臣之情,引起了大太监魏忠贤的嫉妒。

明熹宗在位期间,大太监魏忠贤把持朝政,朝臣无不攀附,但孙承宗却一直无视魏忠贤,魏忠贤派来示好的亲信也被他挡在门外,一律不见,魏忠贤由此怀恨在心。

后来魏忠贤企图揽权,将与自己不睦的大臣杨涟、赵南星、高攀龙等驱逐出京城,孙承宗听说后,借贺寿的名义,从边关回京,准备弹劾魏忠贤,

魏忠贤得知后,以为孙承宗要清君侧,吓得他跑到朱由校面前痛哭流涕。

但明熹宗朱由校与孙承宗师徒情深,并不理会魏忠贤,后来攀附为中心的内阁首辅大臣顾秉谦也前来劝说,朱由校才下旨,让孙承宗返回边关。

孙承宗接到圣旨后,知道是魏忠贤在搞鬼,没有办法,只能先返回蓟辽。

没想到屁股还没坐稳,就听说魏忠贤党羽大肆上书,诋毁自己,孙承宗气不过,便辞官回家!

后来边关吃紧,孙承宗被再度启用,“柳河之役”后,孙承宗又遭魏忠贤党羽弹劾,辞官回家,此后数年间,孙承宗被多次征兆,又多次请辞。

高阳迟暮,大明余晖

1629年,皇太极亲率10万铁骑,绕过关宁锦防线,直插关内,占领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兵锋直指北京城,此时在位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再次征兆孙承宗督理军务。

孙承宗上任之后先抚慰溃军,又招募大量死士守卫北京城,等到各地勤王的部队到达后,皇太极率兵回撤,

孙承宗抓住时机,趁七贝勒阿巴泰换防之际,命令各营一起进兵,清军力战不支,全线溃败,明朝收复滦州等四城。

这次胜利,史称“遵永大捷”,也是大明王朝最后的余晖,此后明军在面对清军时,再无胜绩。

次年七月,孙承宗派人修复宁锦防线,没想到清军突然进犯,明军救援不及,刚刚修好的设施又被损毁殆尽,孙承宗被人弹劾,只得再次以病请辞,回家乡高阳居住。

七年后,皇太极第四次大举攻明,十一月,大将军多尔衮兵临高阳城下,赋闲在家的孙承宗亲率守军抵抗,城中百姓也放弃逃跑,纷纷上城作战,与清军血战三日,城中石尽矢绝,高阳城破,七十六岁的孙承宗被俘,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全部战死。

多尔衮亲自前来来劝降孙承宗,被孙承宗骂回,第二日多尔衮本想再来劝说,却没成想,孙承宗在牢中自缢身亡。

后世对孙承宗的评价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他的防御策略太过死板,大肆修建堡垒严重消耗了明朝国库,也有人说“孙承宗不死,大明不灭”,他的关宁锦防线,为明朝续命二十多年。

但一个人的生死,是无法影响一个朝代的覆灭,即便孙承宗不死,也抵不过历史的齿轮转动,明朝晚期,天灾、暴乱、外族入侵,让这个历经二百多年的朝代风雨飘摇。

明朝虽灭,但是爱国之心不灭,孙承宗的气节深深印在了历史之上,激励着我们华夏子孙不断前进!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