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谛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文化中国行|日照尧王城:叩响海岱文明的曙光之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0 14:33:00    

站在日照岚山区高兴镇向东眺望,5公里外的黄海波光粼粼,4000年前的先民们,正是看中了这片山海交融的绝佳之地,在这里垒起了中国最早的城垣之一——尧王城。当考古手铲拂去历史尘埃,这座改写华夏文明认知的“海岱第一城”正悄然觉醒。

1934年的春天,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考古学家王湘、祁延霈,在国学大师王献唐提供的线索下,首次发现了包括尧王城在内的诸多遗址。此后,持续数十年的考古工作,让尧王城逐渐展露在世人面前。“尧王城遗址范围近400万平方米 ,这一规模在黄河下游地区的史前城址中首屈一指。”尧王城遗址公园工作人员刘腾介绍,这里的地层堆积丰富,涵盖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以及商、周、汉代遗存,犹如一座跨越时空的历史宝库。

走进尧王城遗址,仿佛踏入了一个古老的文明世界。这里出土的文物令人叹为观止:石制农具见证了先民的农耕智慧,粟、黍、稻等五谷遗存勾勒出繁荣的农业图景;蛋壳黑陶高柄杯薄如蝉翼,陶鬶、陶鼎等器物造型精美,展现出龙山文化制陶工艺的登峰造极;更令人振奋的是,遗址中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图像文字,为破解中国文字起源提供了关键线索。

考古发掘中,一系列奇特现象也让考古人员大为震惊。“部分尸骸呈现出‘上身仰、下身俯’的怪异姿势。”刘腾说,这样的葬式并非个例,有两男两女一共四具遗骸都是如此,这种违背常理的葬式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十分罕见。与此同时,还有部分遗骸的胳膊和大腿严重变形,专家推测在下葬时,这些人全身是被紧紧捆绑着的。这些奇特葬式背后的原因,引发了学界的诸多猜测。有专家认为,这种“上身仰、下身俯”的葬式或许与当时的某种特殊宗教信仰或丧葬仪式有关。也有人推测,这可能是不同部落之间的文化差异导致的,是某个特定群体所独有的丧葬传统。然而,目前这些都只是推测,还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实,但谜团的存在恰恰彰显了尧王城文明的复杂性与独特性。

此外,通过对比发现的遗骸,工作人员注意到,生活在尧王城的先民普遍身材高大,是妥妥的山东大汉。“比如M26墓葬中的男性身高是一米八二,而母子合葬中母亲的身高也有一米七多!”刘腾说,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展馆留存的资料显示,从2012年至今共挖掘墓葬一百四十余个,其中墓穴最长的有两米多,一米七八到两米左右的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在实际情况中,整个墓葬的长度并不会超过墓主人遗骸太多,所以可以从侧面印证:当时人们的平均身高并不矮。”刘腾说。

在城市布局上,尧王城遗址呈现出“都、邑、聚”三级结构,以中心聚落直接管理周边中小聚落,构建起早期国家形态的雏形。“古国时代是区域初期文明形成的时代,包括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距今5200年至4300年,尧王城古国即处于这个阶段,当时是鲁东南地区古国时代的都邑。”2024年,在东夷文化研究成果交流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王巍,作了《古国时代第二阶段的考古学观察》的主题报告,并阐释了良渚古国的挖掘成果和启示,以及尧王城古国的由来、国家产生的要素等。作为一处从大汶口到龙山文化时期的大型城址,尧王城遗址确立了鲁东南地区史前城址的一种新模式,是山东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的典型代表,为海岱地区史前文化和文明进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从中华古代文明发展进程来看,大汶口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时期的日照地区,处于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的第二个阶段,引领了整个海岱地区包括苏北地区的发展进程。”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奎说。

无疑,尧王城遗址对研究这一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

岁月的长河奔涌向前,曾经盛极一时的尧王城,终究没能抵挡住时光的侵蚀,最终湮灭在历史的尘埃里。虽然史料对它的消亡语焉不详,但古气候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猜想。全新世中期,约8000年前至4000多年前,华夏大地气候适宜,为史前文化发展创造了绝佳的条件,新石器文化在大江南北蓬勃兴起,日益繁荣。但在4200年前,除陶寺文化外,其他新石器文化却纷纷如繁星般陨落,如此同步的衰亡态势,不难想象,气候变化在其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气候的剧烈变化,宛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无情地摧毁了古城赖以生存的农业基础。而在权力更迭的漩涡中,作为少昊后裔的伯益,也未能幸免,夏启夺取帝位后诛杀伯益,使这座都城遭到人为的破坏与遗弃,曾经的繁华顷刻间化为乌有……

然而真实的历史不能想象,这尘封已久的谜题,正等待着考古工作者拨开重重迷雾,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如今,尧王城遗址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尧王城考古遗址公园的推进,这座沉睡的史前都城正转化为文明溯源的活态课堂,当研学少年在模拟探方中刷出第一片陶片时,文化基因的新一轮传承已然开启。

(大众新闻记者 鲍福玉)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