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谛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减重门诊加速落地:破解肥胖防治难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7:49: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闫硕 北京报道

4月10日,据央视新闻消息,国家卫健委联合国家中医药局印发《关于做好体重管理门诊设置与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鼓励有条件的三级综合医院、儿童医院、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少数民族医医院,下同)设置体重管理门诊。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超重肥胖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2018年我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有研究预测,若该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

体重管理门诊基于证据的标准化、多学科、一站式服务的特点,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治疗手段。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在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为受体重问题困扰的居民提供良好的专业咨询环境和平台,在自己的努力和专业机构人员的帮助下,能够更好地管好体重,健康生活。

当前,减重门诊建设正逐步推开,多家医院已率先实现落地。减重门诊建设是长期的、需要更多主体参与的工作。对于已落地以及更大范围内的减重门诊建设应如何推进,又需要做好哪些工作,《通知》进行了全面的指导。

减重门诊加速落地

肥胖症作为独立的疾病,不仅导致较高的过早死亡风险,也是心血管疾病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其复杂性与多维度成因远远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范畴,需要在规范路径的指导下开展多学科协作。

换言之,健康体重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跨学科、多行业联合行动。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联合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出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防治中心。同年10月,国家卫健委正式印发了国内首部《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为公立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心和减重门诊提供了建设依据。

有三甲医院副院长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开设体重管理门诊主要是从多学科角度出发,全方位帮助体重超重甚至是肥胖人群树立体重管理意识,掌握科学的体重管理方法,逐步养成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这需要每个人都认识到肥胖的危害性,并积极采取行动进行干预和管理。

目前,多家医院纷纷宣布落地减重门诊。3月12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体重管理联合门诊正式开诊,由临床营养科、内分泌科和中医科医生共同出诊。以多学科协作模式为核心,将疾病诊疗与三级预防相结合,依托医院在体重管理领域的实践经验,紧密结合科研与临床,特别针对疑难重度肥胖症开展MDT会诊,为体重超重和肥胖人群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体重管理服务。

再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也开设了肥胖与减重门诊,筛查内分泌疾病导致的肥胖,并联合多学科团队为患者提供个体化减重指导。对于严重或合并多种肥胖相关疾病的患者,该门诊还会进一步评估代谢手术适用性,并为计划接受代谢手术或已经接受了代谢手术的患者,提供规范、综合及个体化的长期指导与管理。

此次发布的《通知》将进一步加速减重门诊的落地:鼓励有条件的三级综合医院、儿童医院、中医医院设置体重管理门诊。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属(管)、省(区、市)属综合医院、儿童医院、中医医院要在2025年6月底前基本实现体重管理门诊设置全覆盖。鼓励综合实力较强的医院设置肥胖防治中心,提供住院体重管理相关服务。

多措并举推进减重门诊建设

减重门诊首先需要加强自身建设。

某三甲医院临床医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他们在调研中发现,医生对肥胖的看法和病人对肥胖的看法完全不一样,病人觉得减肥是他自己的事,医生觉得是病人不认这个事,这和国外是不一样的。未来,也需要提高医生的意识,让他们真正明确肥胖干预是其职责的重要一环。

根据《通知》,医院要加强体重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合理配置专业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并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专业化水平。同时,要制定完善体重管理门诊管理制度和工作规程,指导医务人员遵循体重管理指导原则、高血压等慢性病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肥胖症诊疗指南等提供适宜的膳食、运动、精神心理支持等生活方式干预,合理使用相关药物,严格按照适应证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不仅如此,各地卫生健康、中医药部门要推进体重管理相关专科质控体系建设,加强质量控制和专业指导。坚持数字赋能,鼓励有条件的医院通过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开展随访、监测、健康指导等服务。

“建设减重门诊需要管理创新,而不是学术创新。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难题,但我相信未来是能够解决的,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为了让患者获益,也因为这只是一种管理模式,总归能够做一定的调控。”上述临床医生认为,

自身建设之外,减重门诊还需要持续优化体重管理服务模式。

减重门诊需要加强宣传引导,完善预约诊疗、预检分诊和转诊转介机制,引导有需求的体重异常群众到体重管理门诊就诊。同时,强调分类服务管理,需要为体重异常群众提供体重管理相关咨询评估、临床营养、运动康复、精神心理、中医药等专业指导和支持;为肥胖症、营养代谢障碍患者提供专业医疗服务;为合并并发症患者提供专科诊疗。

肥胖问题常伴随代谢异常、内分泌失调或体质差异,单一科室干预往往难以取得满意效果。因此,《通知》也强调,要坚持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强化多学科综合干预,围绕群众体重管理和诊疗服务需求配置相关专业力量,为患者提供联合门诊、多学科会诊等服务。

此外,减重门诊也需要坚持医防融合、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分级管理,围绕体重管理构建诊疗协作网络,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提供宣教、随访、健康管理等服务,优化上下转诊流程,推动构建全流程服务体系。

随着减重门诊的普及和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深化,我国肥胖防治体系将逐步从“以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推动防治关口前移,为全民健康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