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新市镇第一小学学生参加阳光大课间活动。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准确理解和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对办强办优基础教育、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战略基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至关重要。
定位: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理解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针对基础教育不同阶段提出了三大任务:学前教育阶段是“普及普惠”,义务教育阶段是“学校标准化建设”,高中阶段教育是“学校多样化发展”。基础教育不同阶段的三大任务,是国家对教育体系分层分类、系统推进的战略布局。三大任务共同服务于“教育强国”的核心目标,通过夯实基础教育各环节,形成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完整优质教育链,共同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教育生态圈。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不是孤立项,必须在完整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加以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
教育公平的三个逻辑链均全程、全部地存在和贯穿于基础教育系统。从“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要求看,在基础教育体系中,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更强调“起点公平”;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更强调“过程公平”;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更强调高质量“结果公平”的“个性发展”。虽然每一个阶段都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但高中学校直接面对同质化教育与人才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必须更加注重特色课程、选修课程和培养模式的创新。
作为“起点公平”,学前教育的广泛覆盖为义务教育输送更多准备充分的生源,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又为高中阶段差异化培养提供更高水平的公平起点。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基础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基本逻辑。
定向:在政策演进中把握
我们需要在政策演进和教育事业发展中定向,把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增强行动的自觉性、计划性和科学性。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6年到2010年,是奠基发轫期。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提出“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并提出了“均衡发展”的目标,为后续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政策制定提供了法律依据,可谓奠基。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使用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完整表达,并着力于“缩小差距”提出了具体目标任务,可谓发轫。
第二阶段,2011年到2018年,是系统推进期。2012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颁布,以保障为重点进行了全面部署。2014年《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首次从学校管理维度提出标准化要求,标志着义务教育学校管理从经验式、碎片化进入规范化、科学化时代。
第三阶段,2019年至今,是深化发展期。2019年《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首次将标准化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提出标准化是质量提升的基础。2021年《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则将标准化建设纳入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起“以评促建”的标准化建设机制。
由此可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政策演进,发生了多方而共向的变迁乃至跃迁。所谓“多方”,一是从单一到综合,从早期的分领域推进,发展为综合性、系统性改革;二是从区域到全域,从优先支持贫困地区,逐步扩展至义务教育全系统。所谓“共向”,就是教育变革、质量提升和观念跃迁从外延式到内涵式的发展逻辑。
定性:迈向优质均衡的新要求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应有之义,而均衡发展,离不开标准化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出“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没有静止的、绝对的均衡,只有动态、相对的均衡。“均衡点”达成之际往往正是新的发展“拐点”出现之时。所以说,“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的概念永远只是“当前用法”。当前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已从“基本均衡”的1.0阶段,迈向“优质均衡”的2.0阶段。核心逻辑是通过标准化建设,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战略基点,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迈向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呈现出新特征和新要求。
其一,质量导向。一是从硬件到软件,早期侧重校舍、设备等硬件达标,后期逐步转向课程、师资、管理等软性标准;二是从均衡到优质,从“有学上”的基本均衡,上升到“上好学”的优质均衡。
其二,数字化转型。《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主动适应学习方式变革。”迈向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必须全面推进信息化与标准化深度融合。2024年已有多个省份试点“人工智能+教育”标准建设。如浙江“之江汇”教育平台实现城乡学校数字资源共享,标准化覆盖率达100%。
其三,多维融合、全面推进。“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标准化、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标准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标准化,齐头并进,协调发展。《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优质均衡”为核心,提出“城乡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促进学校优秀领导人员和骨干教师区域内统筹调配、交流轮岗”“有序推进小班化教学”“提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等目标任务,多措并举,多维联动,多方发力。
定调:系统重构,综合施策
迈向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需要系统重构、综合施策、精准施策。
第一,平衡“底线标准”与“发展性标准”,既要看到差距,又要以质量为导向缩小差距,在“平均数”中求“中位数”,做到“高均值”与“低方差”结合,努力实现优质均衡。
第二,将低碳校园、环境教育纳入办学标准,如校舍节能改造指标、碳中和课程设计等。按照教育部印发的《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多地已经出台“绿色学校建设标准”,并探索开展中小学绿色建筑认证工作。
第三,标准化建设与法治化进程协调发展,推进义务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视学校自主管理标准建设,做到“负面清单”式放权与“数据驾驶舱”监测预警相结合。如《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将办学理念以及办学特色纳入标准化建设内容,同时建立健全标准引领、反馈改进的“全链条”推进机制,通过大数据持续、动态监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工程。
第四,建立标准动态更新机制,积极回应学龄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要前瞻性调整学校布局标准,避免“建而不用”,提前做好由人口变化带来的其他复杂的供求适配标准的修订调整工作。
第五,高度重视生成式人工智能变革的影响,通过标准重构、算法优化实现教育资源均衡,数字化赋能教学和学习方式变革,智能化提升学校管理,推进教育评价范式革新。
(作者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28日 第05版
作者:杨九诠
图为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新市镇第一小学学生参加阳光大课间活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准确理解和实施“义务教育
2025-04-28 07:10:0023日,最高法发布了一批涉校园管理民事纠纷典型案例。其中一起案例显示:12周岁的赵小某在学校台阶不慎摔倒受伤。老师第一时间通知了家长,并陪同就医。然而家长认为,学校应承担相应责任,向学校索赔费用8万元。法院经审理认为,学校已履行了必要的管理职责。据此,法院判决驳回赵小某的诉讼请求。相关话题#学生摔倒
2025-04-25 22:56:00中新网山西新闻4月25日电 4月24日,国网榆社县供电公司组织太行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和青年突击队,再次走进山西省首个国家电网“电力爱心教室”——榆社县西马乡中心校,开展全面细致的安全用电专项检查。检查过程中,该公司“两队”队员秉持严谨专业的态度,对学校的配电室、变压器、配电箱等重点电力设施进行了“地
2025-04-25 15:31:002025-04-25 11:50 娄底新闻网谢蜂乳 谢志宏娄底新闻网讯(通讯员 谢蜂乳 谢志宏)4月19日,娄底三中召开第十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会议以"凝心聚力谋发展,砥砺奋进谱新篇"为主题,全体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学校发展大计。会议听取并表决通过了《娄底三中未来五年(2024-2029)事
2025-04-25 11:56:00“年年体检正常,却突然查出癌症晚期!”这样的新闻很多人都看到过,甚至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很多单位/公司都会为员工安排一年一度的体检,也有不少人选择自己每年做一次体检,但为什么还是错过了发现癌症的最佳时间?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检查没有做对,所以得了癌症都还不知道!常规体检≠癌症筛查,很多年度体检的
2025-04-25 08: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