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政策在执行中忽视了地域特殊性、农民利益与科学规律,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
据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报道,为贯彻落实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要求,赤水市从2023年开始推进流出耕地恢复整改工作。但前不久,赤水市多位村民反映,有不少整改地块已撂荒闲置。
近期,中国之声记者实地走访赤水市多个乡镇村组发现,一些整改时被伐掉的竹林重新长出了新竹;有的地块种了玉米但因缺乏水源收成甚微;还有的地块整改后根本不具备耕种条件。整改为何没能实现恢复耕种的初衷?
↑已整改地撂荒现状。
耕地保护本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石,如果演变成“砍了竹林、荒了耕地”,那实在遗憾,更发人深思。
据中国之声报道,有的村里一半已整改的地块撂荒。除受外出务工人员多,村里缺乏劳动力的影响外,砍掉竹林整改复耕后,缺乏水源、道路不通等耕种条件不完备,耕种成本较高也是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甚至出现“开天窗”现象——有的整改地块位于山林间,按要求只需整改其中一小块,而周围还都是大片竹林。
根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严肃开展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处置工作的通知》,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自然地理和农业生产条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防止简单化、一刀切”。目前暴露出的问题,违背相关要求。
据中国之声报道,赤水自然条件复杂,地形地貌多变,山多地少。赤水的竹资源丰富,有“中国竹都”之称。对农户来说,砍竹易、复耕难。且据当地多位乡镇干部表示,栽竹子和种粮食在当地产出效益悬殊,群众恢复耕种的积极性不高。推进整改复耕,不能无视客观地理条件,也不能漠视农户基本权益。否则,收获的不是产粮田,而是一地荒草、一片怨声。
此外,恢复耕种的工作逻辑不能以“任务导向”替代“效果导向”,如果整改被简化为数字填空,看上去落实了,实则只是从纸上回到纸上,最终会把政策的公信力和群众的信任感一点点耗尽。
问题在于政策与基层现实脱节,也在于缺乏配套措施的“硬推”。据中国之声报道,整改复耕的时间紧、任务重,宣传发动群众的难度大,这是基层干部反映最多的问题。
这也反映出一定的治理困境,文件落地的速度快于基层动员的节奏,如果政策考核的指挥棒只看数字、不问实效,其结果大概率会是基层干部被迫应付,群众利益受损。
目前,赤水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表示,他们正在和林业部门积极对接,对涉及“开天窗”的整改地块进行异地补划,并积极争取项目,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正在进行旱改水的项目,给已整改地块建水池、铺管网。这无疑是一个积极信号。
除此之外,地方还需要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治理,比如引入土地整治、种植结构调整、经济作物替代、劳动力补贴等综合可行的措施,提升复耕的实际成效。
让政策落地,如果不能真正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落实难题,那便无法取得真正的成效。若政策在执行中忽视了地域特殊性、农民利益与科学规律,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整改复耕,是一项需要系统思维、民生温度与技术赋能共同加持的持久工作。真正把好事办好,才能守住耕地红线,也守住人心。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徐其扬
(来源:红星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2025年4月22日,第56个世界地球日当天,中国绿发济南华美颐养中心“悦享银龄 情满华美”开业盛典隆重举行。济南华美颐养中心作为中国绿发践行“健康中国”与“生态文明”战略的首个康养产业标杆项目,将“绿色低碳、智慧人文”深度融入健康养老服务,为长者打造全生命周期的高品质颐养范本,助力建设美丽中国,共
2025-04-22 20:01:00若政策在执行中忽视了地域特殊性、农民利益与科学规律,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据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报道,为贯彻落实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要求,赤水市从2023年开始推进流出耕地恢复整改工作。但前不久,赤水市多位村民反映,有不少整改地块已撂荒闲置。近期,中国之声记者实地走访赤水市多个乡镇村组发现
2025-04-22 19:56:00来源:人民网 武夷山下,九曲溪畔,正是青翠欲滴时,闽山闽水一派生机。4月21日晚,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福建省委网信委主办的“何以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福建南平武夷山举行。海内外嘉宾齐聚一堂,在山、水、草木、天地人间,探寻“何以中国”,感受闽山闽水物华弥新。
2025-04-22 11:44:004月22日上午,中国游泳协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周继红当选协会主席,黄玮、李军、刘江平、陈世虎、葛军、宋慧、刘红明、林春当选为副主席,黄玮兼任秘书长。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周继红在女子10米台项目夺冠,为中国跳水摘得第一枚奥运金牌。2017年,周继红出任中国游泳协会主席。周继红表示,中国
2025-04-22 11:35:00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二个任期未满百日,却已深陷风暴中心。三名民主党籍前总统罕见密集发声,虽然没有点名,但美国媒体解读说,他们都是在针对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打破美国前总统避免公开批评现任总统的惯例。与此同时,特朗普移民、关税等一系列政策引发民众强烈不满,多地掀起抗议潮。特朗普政府还面临法律层面挑战,因撤销逾
2025-04-22 07: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