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谛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翁思再:石挥捧程砚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09:24:00    

《致程砚秋先生》篇幅虽短,却饱含文化思考,意味隽永,发人联想,令人受益匪浅。

上海书摊上曾常见一种为“捧角儿”而编印的名伶专集。它们大多由戏园为某期演出造势而刊行,内容涵盖剧目背景、表演特色、剧照、评论、唱词以及演员的简历与逸事,堪称那个时代戏迷趋之若鹜的文化消费品。然而,由于它们多属剧场或民间的商业行为,因此未被主流学术所重视,时过境迁之后,湮没无闻。近来,上海书店出版社以上海图书馆馆藏的三十余种原刊为底本,影印出版了《民国时期京剧名伶专集汇编》,此一钩沉之举,使我们得以重返旧时上海的一段文化风景。

这些专集虽为小册,撰稿者却颇多剧评界“大腕”,如苏少卿、郑过宜、梅花馆主、倪秋萍、徐慕云、刘菊禅、朱瘦竹、陈蝶衣、吴幻荪、胡梯维、陈小田、陈灵犀以及媒体界的严独鹤、唐大郎、张古愚等人。他们往往受托“命题作文”,于是信手拈来,其文虽难臻厚重之境,但整体而言,《汇编》仍颇具认识价值,不乏珍贵信息。

譬如《张文娟专集》中便有柯灵、阿英撰文,令人惊讶这些进步作家当年也曾活跃于“捧角儿”行列。张文娟即坤角老生张文涓,现以103岁高龄居于洛杉矶,而专集出版于1939年,当时她年仅16岁。专集载周炼霞七律《观张文娟演剧》:“绣幕银灯认不真,登场袍笏女儿身。河山有恨归新曲,天地钟灵育此人。急管繁弦金作嗓,乌纱白葛玉为神。最怜二八年华小,红日竿头着好春。”《汇编》中尚有周炼霞为其他名伶所作的诗画。她为首批入选上海中国书画院的画家,才貌双全,声名遐迩,令人意想不到她早年竟如此痴迷于皮黄。

最令我心折者,是《汇编》第二集中,石挥所撰《致程砚秋先生》一文。最初引发我对石挥关注的,是他执导的戏曲电影《天仙配》。后来与程之先生交往,亲耳听他言道:“我平生最佩服的演员,是石挥。他是电影史上最优秀的男演员。”其仰慕神态,令人动容。《致程砚秋先生》写于1946年11月,看看石挥是如何“捧角儿”的——“我曾独自溜到后台去私访程砚秋先生……没有人介绍,我只能躲在无人的墙角里,做一个不为人注意的访客。那时候先生还没有扮戏,坐在进门的管事桌旁,周围围了一群人,大家说三道四”。

“当时我确实喜欢您搓手的动作,又美,又有性格。但不幸的是,我很快被别人哄(轰)了出来。”

程砚秋

彼时石挥已因主演话剧《秋海棠》《文天祥》《夜店》及多部电影而声名鹊起,梅兰芳看过其演出后还特地与之合影。但在程砚秋面前,他却如一名忠诚而羞涩的粉丝,坦露初见偶像的尴尬与拘谨。此文虽属“角儿捧角儿”,然石挥以自嘲自贬表达仰慕之情,愈发衬托出程砚秋的高大形象。

“那一期您唱的戏我都听了。每次当您出场时,观众都不约而同地笑了,原因是您太胖了。”乍看似挖苦,实则笔锋一转,妙用“欲擒故纵”,“可在五六分钟后,观众便止住笑声,专注您的表演。至最后,更全然不觉您的身形。这种神秘的演技,使我钦佩与惊异。”接着,他进一步分析程砚秋如何以“斜行”的步法“消减身长的缺点”,从技巧与意识两方面剖析其“化腐朽为神奇”的表演功力。石挥毕竟是表演大家,评析生动,令人信服。

他写道:“有根底的演员在台上就是不一样。”他继而对那些自诩“高尚”的话剧演员嗤之以鼻:“有自命清高的艺术家说,话剧是高尚的,岂能像京剧那样翻跟斗。这恰恰说明他们不懂,话剧演员同样需要最基本的技能。”他还透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至老年仍每日练习各部肌肉与器官的活动。他总结道:“世界各国最杰出的演剧艺术家之所以成功,必有其独到而相通之处。”文章末尾,石挥号召大家观摩程砚秋的演出,称之为“实为吾人学习的好机会,并且是海上程迷的福音”。这是全文唯一带有些许广告意味的一句话。

总之,石挥之“捧”,有别于一般商业性的吹捧。他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借捧角之文针砭时弊。通篇既能令人体察其赤子之心,又见其谦虚问学的姿态。尽管石挥英年早逝,可是他短短一生中演出、执导话剧与电影共计九十七部,令人惊叹其才华横溢。1954年他在安徽田野调查中发现黄梅戏这朵质朴山花,返沪后力主立项,由其执导成电影《天仙配》,助黄梅戏走出地域局限、风靡全国,并启发香港拍摄“黄梅调电影”,延续近二十年,凡四五十部作品在港台及东南亚热映。石挥对于戏曲传播及黄梅戏发展的贡献,源于他对传统艺术的一片热忱与长期积淀。他那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从早年对程砚秋的虔敬可窥一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致程砚秋先生》篇幅虽短,却饱含文化思考,意味隽永,发人联想,令人受益匪浅。

石挥

由此,我由衷感谢此次出版。叶长海教授序云:“《汇编》的出版,能够嘉惠学林,不仅有助于近现代上海珍稀文献的保存与传播,也能为中国戏曲史、京剧表演史的研究提供便利。”信哉斯言!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